中心简介

发布者:黄振发布时间:2021-10-18浏览次数:792

     一、人才培养工作和成效

(一)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东华理工大学地质工程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09年依托江西省一流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由“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和勘察技术与工程多个专业的实验室融合而成。中心契合学校地学优势、核科学特色的发展目标,主动对接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发展战略目标,培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生态环境地质及其相关领域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每年面向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土木类专业等6个专业1800余名本科生开设近30门本科课程的实验课。同时,还针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等硕士研究生开设了研究型实验项目,年均实验人时数达1000左右,并向全校大学生毕业设计、各类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课外科技活动及各类创新竞赛开放。

(二)人才培养成效评价

中心以提高地质工程实验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打造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平台。依托本中心的实验平台完成基本的实验教学任务外,通过创新教学实践,学生学习质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作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的重要平台,注重学生的整体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中心教师指导了“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等10余类高水平学科竞赛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近5年,32人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人获得全国水利院校十佳未来水利之星称号,19人在国家级竞赛中获奖,4人在省级竞赛中获奖。其中,“无微不治-国际领先地下水污染微生物修复系统”项目在全国互联网+大赛中获得全国银奖、江西省金奖。

2)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提高明显

5年,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达90%以上,考研率平均近35%,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考上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研究生,部分学生出国深造。大多数毕业生成绩突出,获得用人单位“下得去、稳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度评价。

(3)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大大提高

始终落实育人为本的理念,结合专业特色,开拓创新,全方位地培养学生。近5年,中心教师指导学科竞赛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共计3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达28人次,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66篇。本科生获批专利24项,获批专利逐年增多。

     二、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一)教学改革立项、进展、完成等情况

5年来,申报立项省级教学改革课题26项,合计经费54.4万元,已完成7项,在研19项。

(二)科学研究等情况

5年来,申报立项各类科研项目64项,累计立项经费3394.7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国防项目3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科技厅教育厅其他各类科研项目38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3项。授权国外专利5项,国家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29项,发布技术标准1项。出版中文专著7本,英文专著1本,发表论文112篇,其中SCI、EI收录44篇,国内重要刊物发表68篇。完成仪器设备的研制和改装8项。

     三、人才队伍建设

(一)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拥有一支教学理念先进、教学经验丰富和富于改革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现有正式人员34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9人、高级实验师2人,博士生导师5人,博士和硕士28人,流动人员20人,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缘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队伍。目前拥有包括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才、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青年井冈学者等。

(二)队伍建设的举措与取得的成绩等

1)高端人才建设工程

依托学校优势平台,发挥科研创新平台、创新基地在汇聚优秀人才、培育学术梯队、产生重大成果等方面的聚集效应,吸引高水平人才。

取得成绩:

新增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2人,新增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高端柔性引进人才1人,新增博士生导师4名。积极发挥了高端人才的领军作用,近5年来,科研和教研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2)青年教师培养工程

实施科研能力攀升计划,实施教学水平培育计划,实施学历学位提升计划,实施青年才俊培优计划。

取得成绩:

通过青年教师专项工程建设,柔性引进“杰青”1人,培养和引进了11位博士,已形成良好的专业教师梯队。涌现了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第五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2021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青年教师周义朋。获全国水利类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特等奖2次、一等奖1次,近20人次获校级竞赛奖,17人次获校级教学质量评价优秀。

3)师资队伍国际化成长工程

积极争取选派留学、短期进修访学,选派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到国外高水平的科研院所进修深造,选派教师赴国外学习相关课程,实施海外学者讲学支持计划,每年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

取得成绩:

每年选派2-3名教师到国外进修;选派10-20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每年邀请10名左右的国内外知名学者来中心讲学。近5年,中心教师作国际学术报告近50人次以上,国内重要学术报告100人次以上。中心承担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多项国际合作项目,成功举办了国际地下水会议和IAEA培训班。

4)实践应用型教师发展工程

采取柔性管理模式,面向社会聘任相关专业的实践型专家兼职从事应用型专业的教学工作。遴选教师到生产单位兼职工作,丰富实践经验。落实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协议,制订相应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科学研究、工程建设、实践实习。

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教师通过参与产学合作、技术服务以及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等途径,85%以上的教师具有了工程实践经验。先后邀请20多名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建设,各专业形成了一套较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

     四、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

(一)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人员信息化能力提升等情况

为适应新的地质工程实验教学体系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需要,实验教学中心建立了中心网站,并依托学校公共课程教学平台,建立了网上选课、网上预习、网上交流和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组成的网络数字化平台。依托学校超星、智慧树等网络课程平台,利用各种讨论区、调查区等模块,建立实验课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教师、学生和教务管理人员可以相互交流。学生的问题通过“一对一”的形式即时解决。上课教师可通过学校网络教学管理系统查阅学生选课情况、登录学生实验成绩、回答学生提问、教学点名、成绩管理、教学评价管理等。实验课程负责老师可通过网络课程平台设置实验项目、实验课时、实验开放时间。

(二)开放运行、安全运行等情况

为保障中心的开放运行,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考评办法,质量保证体系中心建立了“安全卫生制度”、“实验室安全消防制度”,切实有效地降低和控制了安全事故。实验中心配备了专职安全员,定期检查实验室的防火、防盗、防汛等安全工作,确保万无一失,并在每次上课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各实验室配备了各类灭火器、急救箱、安全帽等。对有毒有害的实验材料等实行专门管理。在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过程中,做到减少粉尘、降低噪音,并保持实验室通风良好;对实验后的废弃物进行集中、统一、无害化处理。目前开放正常,运行安全。

(三)对外交流合作、发挥示范引领、支持中西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等情况

积极推进国内外学术和实验教学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中心实验设备与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心为IAEA中低温地热资源研究中心和水文同位素数据库中心,承担了多项国际原子能机构项目,举办了多次IAEA培训班和高级培训班,完成由IAEA选派来国际学员的培训任务,与美国、英国、冰岛等十多个国家保持长期的学术合作与交往,积极选送教师出国深造,每年2-3人次分别赴加拿大、德国等学习和学术交流。承办大型会议9次,其中国际性会议2次,开展科普活动350人次。长期保持与相关著名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中心与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进行了实验教学的广泛交流,与新疆地矿局、核工业江西地质局等开展校企合作,并对企业人员进行实习实训,并多次参加中西部高校实验教学研讨会,编写的各类教材、教学参考书在全国应用型高校产生一定影响。

     五、示范中心大事记

(一)有关媒体对示范中心的重要评价,附相应文字和图片资料。

无相关报道。

(二)省部级以上领导同志视察示范中心的图片及说明等。

2020年11月,省教育厅组织实验室安全专家组进行现场检查,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其它对示范中心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活动等。

在南昌主办或承办会议期间,均邀请与会专家参观了地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提高了知名度。如:“2013年中-俄水文地球化学”学术研讨会,第三届特殊土力学与工程实践青年学者论坛,第三届土木工程赣江学术论坛,铀矿地浸学术研讨会,地下水国际会议和全国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

     六、示范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心领军人才、外籍高层次人才仍缺乏,需要加大高层次、海外人才的引进力度,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2标志性教学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国家级课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仍处空白,急需促推一批国家级标志性教学成果。

3需加强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完善实验课程内容、考核评价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4需进一步升级实践平台,随学生人数的增加和实验内容的增加,专项运行经费仍显不足,需要加大中心专项经费投入,以加强实验室条件建设。

    5)中心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信息化建设主要仍依托学校信息化建设工程,未有独立运行的信息化体系,信息化管理有待规范。

    七、所在学校的支持

在经费方面,在利用江西省财政专项经费、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及常规教学经费,保障中心的日常正常运行的同时,借助建设省级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的契机,加强了中心的经费投入,购置实验仪器设备升级了实验平台,扩大实验室面积改善了实验环境。

在政策方面,支持对实验教师进行综合培训;支持主办、协办相关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进行学术交流;支持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共建产学研基地;支持教师进行学历深造和国内外进修参加国内外各类学术会议,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支持教师编写出版各类教材,总结各类教学科研成果。支持学生发表论文、申报专利、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

    八、下一步发展思路

以核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生态环境地质为特色,增强核军工和核民用学科群优势,保持和发展核军工特色鲜明的地质工程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力争建成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

1)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采取“引培并举”措施,重点加大高层次、海外人才的引进力度,搭建高层次人才发展平台。争取引进或培养国家级高端人才1-2名、省级高层次人才1-2人,培育省级金牌教师1-2名。

2)加强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和成果建设

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推进以“新工科”建设为核心内容的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促推一批标志性实践教学成果。争取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2项,获批省级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5-8项,发表教学改革研究论文10篇以上。

3)完善实践课程和教材建设

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成2-3门实践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化课程体系,推进“一流课程”建设,打造1-2门省级一流课程,力争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编写出版3-5部实习实验指导书。

4)升级实践平台

重点加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特色的实验室的条件与内容建设。全天开放实验,学生自主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争取新增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个,新增省级产学研联合基地1-2个,新增专业综合实验室1-2个。

5)研制和开设新型实验设备与实验项目

发挥原有实验平台的潜力和开创出受益面更广的地质工程基础性实验平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研制和开设一批具有原创性的实验装置与综合性实验项目3-5项。

6)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

依托学校校园网络建设工程,逐步完善实验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全面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实现全面网络化实践教学管理,充实网上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网络化平台与资源建设,扩大实验教学的受益面。

7)加强发挥辐射作用

积极鼓励实验教师申请撰写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方面的研究课题和论文,为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和改革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力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促进中心的建设和发展。